编者按
本栏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和一件件书画艺术品的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的同时,展现每幅作品创作背后的艰辛与喜悦,让更多的人在欣赏文物、书画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书画背后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
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报纸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本月起,海东时报社和海东市收藏家协会合办“收藏艺术”栏目,将介绍流传在我省的各类文物及省内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供广大收藏、书法爱好家品鉴,敬请关注。
年仅26岁的马小才在海东收藏圈儿里已经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了。早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收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和专业的热忱。马小才的收藏馆位于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王家庄,馆内上下二层楼足足有几百平方,依次陈列着久远年代的许多物件,打开一个古式的木柜抽屉,里面摆放着几十把各式各样精致的锁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据了解,中国的锁具历史悠久,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它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寓意财富,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明清时期,各种材质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马小才收藏的其中几把藏锁就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纯手工打造,锁身上面的花纹呈藏式风格,镶嵌着金丝和银丝,所以也称“错金错银”。其钥匙虽然呈二维平面,锯齿也不多,但与锁身完美的契合为当时社会民众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还有几把铜锁和铁锁,虽然锁身的花纹单调,但是从成色和结构看上去,其工艺精湛,充满智慧,尤其上面的雕花刻字:“子男多福寿”几个字,更加凸显当时民间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现代机械锁相比,老式锁可能在功能的便捷上稍有逊色,但是仔细端倪,在其精湛的工艺和纯手工打造的品质中,无疑涵盖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创造的才能。
不同的锁有着不同的工艺、用途和寓意。马小才坦言,收藏锁的大部分原因是它有着忠贞可靠、安全信任的“正人君子”之意。如今看来,一把锁不仅与百姓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它的历史价值和工艺演变来看,也将成为众多收藏家心中不二的贵宠。(记者王学玲李振德)